境内ETF市场全年资金净流入超5000亿元,充分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。2023年境内ETF市场资金净流入达5009.36亿元,较2022年增长71.11%。其中股票ETF净流入最高★★★,达4485.41亿元。新发产品中近八成为股票ETF★★★,存量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宽基ETF。2023年境内ETF规模增长4508★.82亿元;其中新发产品贡献了778★.96亿元的规模增量,占比17★★.28%;存量产品规模实现了3729★★★.86亿元的增长★★,占比82.72%。
机制方面,持续优化配套机制,便利投资者参与ETF市场★★★。推动ETF集合申购试点全部落地,推动纳入互联互通的ETF标的稳步扩容,优化基金产品开发配套机制★★★。
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: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10天
公募基金的2023年★★★:总规模超28万亿元,ETF近2万亿元,费率改革、产品创新不断推进
日前,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产品部联合华夏基金、华泰柏瑞基金、博时基金、汇添富基金、易方达基金★、招商基金★★★、华宝证券和平安证券共同编制的《上海证券交易所ETF行业发展报告(2024)》(下称《报告》)正式对外发布★★★,以向广大投资者全方位展示2023年度全球及境内ETF行业发展动态及趋势★★★。
专访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★★★: 预计明年全年将降息20至30个基点
道指连跌9天,中国金龙指数涨近2%;外国人过境免签放宽至240小时★★;国资委再提央企市值管理;A股利好★!分红派息手续费减半丨财经早参
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:产业园区发展进入新阶段,要更加注重投早、投小★、投原始创新
《报告》显示★★★,2023年是全球指数化投资蓬勃发展的一年。全球ETF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★★★,全年资金净流入接近万亿美元。截至2023年底★★★,全球挂牌交易的ETF资产总规模达11.61万亿美元,较2022年底增长21.83%。近20年的全球ETF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.16%,产品数量连续20年保持正增长。
《报告》称,回顾境内市场,指数化投资已成为境内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趋势★★★。境内ETF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★★,创历史新高★。截至2023年底,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的ETF数量达889只★★,较2022年底增长18★★.06%★★;总规模达2★.05万亿元,较2022年底增长28.13%★★。其中权益型ETF市值达到1.73万亿元,约占A股总市值的2%。
产品方面★,打造旗舰宽基ETF,持续完善产品布局★★★。沪深300ETF单只规模突破千亿元,为境内规模最大的权益基金;8只科创50ETF规模合计突破千亿元,成为境内第二大宽基指数系列产品★★★。上交所着力以宽基ETF★★,服务国家战略的ETF,风险低、收益稳的基金产品为抓手,打造居民财富管理主阵地。
沪市ETF市场参与度稳步提升,年末持有账户数669万户,全年交易账户数862万户。从投资者结构来看★★★,机构投资者持有占比更高★,交投更为活跃。截至2023年底,沪市ETF规模和全年交易量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分别为63.5%、61.2%★★★。
从资产类别来看★★★,权益ETF占主导地位★★★。截至2023年底,全球权益ETF规模达8.62万亿美元★★,占比74★★.2%;从地域来看★★,全球ETF规模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★。截至2023年底,美国ETF市场规模达8.11万亿美元,占比近70%,美国被动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基金规模,指数化投资跨越新的里程碑;欧洲ETF市场规模约1★★★.74万亿美元,占比近15%★★★。
展望2024年★,随着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成效不断凸显,境内ETF市场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★。《报告》指出,2024年★,ETF行业主要发展趋势包括:一是指数化投资发展空间广阔,ETF市场处于发展机遇期★★★;二是宽基ETF持续发展★,形成沪市基金市场名片★★★;三是行业主题型ETF快速发展,服务国家战略布局;四是债券ETF品种持续丰富,机制进一步优化;五是大力推动产品创新,ETF产品链持续完善★;六是研究推动集合申购业务常态化,完善ETF配套机制;七是研究拓宽基金通平台业务功能,落实为群众办实事要求;八是拓宽ETF互联互通,积极打通全球市场;九是丰富ETF期权品种,完善风险管理工具★★★;十是持续加大ETF推广,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。
#“富豪★”直播间低价卖古董字画 只为回馈粉丝★?人设假★、字画假★★★!成本50元字画卖1万元★★,打造虚假富豪人设卖假骗财
从上交所市场来看★★,2023年上交所积极推动基金市场高质量发展。沪市ETF规模快速增长,投资者参与度持续提升。截至2023年底,沪市共挂牌ETF达539只★★★,规模合计1★.56万亿元,较2022年底增长25.26%;全年成交额21.65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84%。沪市ETF成交额、规模分别位居亚洲第一、第二。
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昕★:发展未来产业园区要做到因地制宜,放权赋能
特别提醒: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,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★★,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★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