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★.空间再造。一是通过洪涝治理修复片区开发基底。创新“高水高排★”方案★★,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治涝工程,彻底解决炭坑溪下游洪涝隐患★。结合治涝工程建设,加强片区内山体★★★、洪涝隐患区、未利用地块综合整理★★,将炭坑溪改造后的废弃河道用于土方回填消纳,消纳填方395万方,节省开支近2亿元。二是通过土地整理优化片区发展空间。将原本无法利用的山地河谷转化为平坦连片的可开发用地,新增可建设用地317亩★★,用于规划建设新片区、预计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约23亿元★★。三是通过交通梳理构建立体空间骨架。在整合既有通道的基础上,全力推进高速安溪出口路网工程建设★,高速安溪出口到中心城区由4.5公里缩短至3公里★,用时从8分钟缩短至3分钟,成为全省高速出口至中心城区时间最短的县域。同时,在二环交叉点实行“下穿车行通道+下穿人行地道+远期预留高架桥”方案,巧妙利用夹层空间(夹层空间设计高度2.5米,新增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)★★★,在解决交通安全隐患的同时★★★,发挥展览展示★、主题宣传等“立方”效应★★★,打造城市新的重要文化节点。
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★:IE浏览器9.0版本及以上;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★★★; 360浏览器9.1版本及以上,且IE内核9★★★.0及以上。
安溪县炭坑内片区将山地城市生态治理与低效用地盘活相结合,坚持“向山向上向下★”要空间,做优配套,立体开发,推动低效工矿区向高端产业示范聚集区蝶变升级★★★。结合治涝工程建设,将原本无法利用的山地河谷转化为平坦连片的可开发用地★★,新增建设用地317亩,法拍盘活低效用地200亩★★★,整合周边地块186亩,实行连片整治、综合开发★★★。通过大片区统一规划设计,规划工业用地630亩★★★,建设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和稻兴光合(泉州)制造中心。利用立体交通夹层新增展览展示★、主题宣传空间2200平方米,打造成为城市新的文化节点。结合片区存量用地处置和新增用地开发★,建设商业商务、教育、文化休闲等生活配套10万平方米,提供“全时段★、全业态★★★、全方位”的品质生活服务。
2★★★.功能重置。一是★“一轴”引领片区功能重置。联动城区与官桥龙门产业发展,将原规划中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产业功能,形成安溪新兴产业新极核,总计规划工业用地800亩以上,提供产业空间不低于80万平方米。在空间结构上以龙湖山体育公园、生态林、山体公园为生态轴线,利用现有高差,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之中,将生态轴线与居民活动有机串联,将该片区规划建设为生态居住区、创智产业区、复合活力区,形成★“一轴引领★★★、三心辉映、三带互联★、三区共荣★”的整体空间结构。二是“双链”叠加推动新质生产力布局★★。坚持“工业园区姓工★★”的原则★★,将城区低效工业用地腾退至“大三环★★”交通工程沿线集聚,精准引进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和稻兴光合(泉州)制造中心2个高新项目园区,坚持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,同步引进半导体★、高清视频产业研发★★★、中试等创新应用环节,全力打造以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为主、链接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的安溪新质生产力的“主阵地”,规划工业用地630亩,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厂房空间约50万平方米,两大新兴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,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30亿元,纳税4.5亿元★。三是★★“三生★★”融合打造复合产业社区。结合产业园区建设,推动园区周边低效用地和生态空间整治提升,推动生态、生产和生活空间融合,规划新增布局中小学2所、幼儿园2所、文化设施1处、郊野公园和公园绿地各2处,高品质商务办公2处、商业中心2处和沿街商业多处。目前,已布局招引金泰商业广场项目,计划总投资7.6亿元,用地面积48★★.42亩★★,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,提供集购物、餐饮、娱乐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“全时段、全业态★★★、全方位”品质生活服务区。
1★★★.片区更新应注重规划引领。在规划阶段,充分考虑片区特点,制定符合实际★★★、切实可行的更新打造方案★★★。同时★★★,规划还应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,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★★。如★,炭坑内片区需充分统筹考虑交通、水利、市政、资源等多方面因素★★,实施炭坑溪治涝工程建设,实现多赢效果★★。
2.片区更新应加强景城融合。在片区更新中★,全面展示地域独特魅力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“窗口”。如,高速安溪出口路网工程建设过程中,在道路两侧充分运用绘画、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,巧妙展示安溪铁观音★、藤铁、冶铁“三铁三世遗”等特色文化★★,切实做到功能提升与景观塑造的融合。
安溪县炭坑内片区改造项目地处安溪县凤城镇、城厢镇★,片区内有甬莞高速出入口、南二环路、迎宾大道等交通要道。现居住人口约8570人★★,总面积4821亩★,其中低效用地面积1312亩★★★。为破解厂村城功能混杂,工业用地布局散乱★、民生设施短缺等问题,安溪县精准把握炭坑内片区“生态居住区、商业中心为主★,商务办公等功能为辅★★”的定位,有序衔接炭坑内片区规划与安溪中心城区总体规划,向生态治理、河道整治★、低效用地盘活要效益。统筹开展片区更新改造★★★,有机布局基础设施、工业园区、居住小区、公园学校等一批项目建设,为提升片区能级和品质奠定基础。
3.片区更新应强化产业支撑★★★。片区更新不仅要改善居住环境,还要注重产业发展★★★。通过引入新兴产业、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产业层次,为片区发展注入新动力。【厅利用处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】
我省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各地积极推进★★★,涌现出一批好的经验做法。近期,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暨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现场会在安溪县召开,福清市、石狮市作典型发言★★★,同时印发了19个典型案例。本栏现予以刊发,供各地学习借鉴★★★,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★★★,进一步推动全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。
当前位置:首页专题专栏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争优争先争效
3.政策强基。一是法拍盘活。由国企参与片区内200亩低效工业用地竞拍,以1.45亿元竞得后★,按程序收储调规★★,并整合周边土地186亩★★★,实行连片整治、综合开发、分期出让。目前★,已出让三期用地★★,合计245★.64亩★★、土地出让金18★.27亿元★,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。二是制定工业提容政策。制定并出台《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提容增效的实施方案》,机制化引导符合条件的达产满产工业企业,通过“改扩建”提高容积率,拓展生产空间,节约集约土地★,提升用地效益。截至目前,已有30余家企业进行业务对接★★,2家完成条件审查,预计可新增计容建筑面积约6.7万平方米。三是推进工程审批改革。制定并出台《安溪县自然资源局关于试行简化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通知》,精简审批程序★★,加快推进试点项目改造★。四是探索混合产业用地政策。落实泉州市混合产业用地探索要求★★,开展《安溪县混合产业用地政策机制研究》,初步形成《安溪县混合产业用地暂行管理规定(初稿)》★★★,下一步将结合基地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诉求,筛选混合产业地块,边探索边总结,稳慎推进混合产业用地政策探索。